现年34的岁张起龙是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铍材研究所精加组的一名车工。1995年,他从宁夏配件厂技校毕业后进入宁夏配件厂工作,2000年调入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制品分厂从事车工工作。
在金属制品分厂工作的两年中,通过虚心学习和刻苦钻研,张起龙的业务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车间领导和同事的好评。然而,在工作中他渐渐感到的自己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平与其他同事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2001年,他进入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专班学习。经过三年的刻苦与努力, 2004年他顺利成为一名大专毕业生。正是这三年的不懈努力,为他以后业务技能的不断提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样是在2001年,为缓解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铍材研究所工作任务艰巨、精加工技术人员紧张的局面,张起龙作为技术引进人才调入铍材研究所精加组,开始从事生产科研用铍材精密加工工作。
与其它金属相比铍的密度小,延伸率低,加工过程容易开裂,加工工艺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并且单位价值高。进入铍精加工岗位后,在研究室领导、铍加工技术专家苏东峰的言传身教下,张起龙从头学起铍材加工技术,认真向老师傅请教铍材加工工艺,经过一段短暂的适应期,他的业务水平很快提高。工作之余,他还翻阅了大量镗铣工艺书籍,结合镗铣床实际操作,渐渐掌握并胜任了镗铣工工作,成一名集车、铣、镗多工种加工技能为一身的“多面手”,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铍材研究所多项军工配套铍产品试制和研发工作。
2004年,铍材研究所在接到国家某军工配套项目时,张起龙的孩子刚刚出生,家中事务繁多,但他毅然将家中一切交给了妻子,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连班工作多达200余天,潜心于项目铍材加工,并与班组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并制作出多套专用工装卡具,在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产品质量,最终顺利完成项目加工任务。
2005年9月,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成为ITER项目的备选商,有机会参与制造聚变堆重要部件--第一壁板。ITER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的缩写,是继国际空间站计划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造价最昂贵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总投资100亿美元,由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共同出资,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建造。ITER项目用第一壁板长1.095米、宽0.345米,由一块铍材、两块铜合金材、一块不锈钢材组成,四块材料按铜、钢、铜、铍的顺利焊接而成第一壁板,其作用是维持热核聚变中的路子数量,减少能量的损失。
在ITER项目中,张起龙负责铜、不锈钢焊接前后的铣削工作。ITER项目所需工件形位差要求高,有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都将影响不锈钢与铜、铜与铍的焊接,对操作者技术水平提出极大考验。张起龙在加工工艺与加工方法上狠下功夫,在刀具工装上做足了文章,最终加工出多套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项工作的完成,为中国铍材应用到热核聚变反应堆中,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合作,推动ITER计划进展奠定了基础。
铍束流管是电子对撞机重要元部件,结构复杂,加工工艺技术要求极高,常规加工卡具无法装夹。为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张起龙在虚心向专家请教后,汇集了各种装卡模式,反复对比,并用替代材料进行了多次验证,在苏东峰主任指导下成功制作了用于车削、铣削加工无装夹力的工装,保证了超薄工件安全装卡,按时加工出高质量的样品,得到了中色东方集团科技处和用户的高度评价,该技术不但顺利通过验收,还填补了国内铍加工技术领域的空白。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不懈努力,张起龙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加工经验,2009年,在高级车工的职业技能鉴定中,他顺利取得高级工的资格,并在2005年被评为中色(宁夏)东方集团级先进生产者。
十年磨一剑。在过去的十年里,张起龙通过努力学习铍机械加工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很快成为了精加组的技术骨干。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好评,成为中色(宁夏)东方集团不断超越自我的新型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